案例介紹
安徽省界首市在“醫共體”建設的框架下,將按人頭預付的醫保資金切出部分前移為防病資金,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為切入點,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依托縣、鄉、村一體化信息系統,摸索出自己特色的醫共體管理模式——界首市信息化支撐下的“醫防融合”模式。
案例特點
抓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
抓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慢病管理的達標率,降低慢病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率。
牽頭單位助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牽頭單位助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以使家庭醫生的滿意度、簽約率、簽約家庭對服務的滿意度均有明顯提高。
醫生主動參與疾病預防
醫保資金按人頭預付給醫共體牽頭單位,使醫保資金從醫療費用轉化為醫療成本,倒逼醫共體牽頭單位必須組織各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對轄區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并自覺控制診療費用、避免過度醫療、降低醫療成本,節約醫保資金。
信息化支撐家庭醫生簽約履約
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和人臉識別技術保證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履約服務數據的真實性。遠程診療系統(遠程門診+手機APP)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基層醫師可以隨時隨地得到上級醫師的指導和支持。預警機器人系統和診療輔助機器人系統為村醫直接提供了技術幫助;一體化信息系統保證縣鄉村醫療信息、公衛信息的有機融合,慢病的及時發現和及時納入慢病管理均為慢病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醫保資金轉移為防病經費
將醫保資金轉移為防病經費,提高了基層醫務人員履約防病的積極性,另外本項目首先可通過對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轉變基層醫生的服務理念,以期降低近期內的住院率和門診輸液率,避免過度醫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醫療回歸本質
打破了改革開放以來醫生靠看病吃飯的怪圈,使醫療回歸本質。
案例成效
1、界首市人民醫院運行結果通過績效向疑難危重病例(C/D型病例)、3/4級手術病例傾斜,鼓勵縣級醫院收治疑難危重病例,將普通病例和1/2級手術病例下放到鄉鎮衛生院。
2、醫共體鄉鎮衛生院2017年1-11月份,1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人次同比上升27.6%,5家已開展手術的鄉鎮衛生院手術病例占比上升3.4%。
3、村衛生室 以陶廟鎮某行政村衛生室為例,2017年1-11月份門診人次上升13.8%,門診輸液率下降30.7%。